一对河南夫妇依傍高校10年废品生意买卖兴隆
栀子花开,毕业时来。每年这个时候,离校的高校毕业生都十分忙碌,他们忙着吃告别晚宴,忙着签就业协议,留给整理行囊的时间不多。四年大学时光留下的东西太多,上百本书籍、生活用品、衣服、被褥,带不走的东西如何处理,多年来形成了校园传统,还能留下的托运回家,其余楼下跳蚤市场摆摊出售,最后剩下的交由回收废品的师傅。在大连,有一对河南籍夫妻常驻高校宿舍周边,做了10年收废品的生意。10年间,学生们走了一批又一批,他们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买了一辆货车,把儿子接到了大连。在他们眼里,毕业生当废品卖的东西中,能淘出不少宝。10年,收废品的物品内容变化,也见证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更新。
废品收购一天至少能收一吨
10年前,河南周口的徐来、邓爽夫妇俩来到大连打工,在理工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,到了毕业生离校的时刻,在校园周边居住的他们发现了商机,很多毕业生将不能带走的书籍和生活用品当废品变卖,实在来不及就匆匆丢弃,其中不少物品还很新。将一张写有“回收废品”的硬纸壳立在宿舍门口,他们的生意很快开张。为了方便学生,收购点就设在理工、东财的宿舍区门口。每年毕业前的一个月,都是徐师傅夫妻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。今年,他们把弟弟、外甥女都从河南老家紧急调来,理工东财两头跑。
连续三个傍晚,记者和徐师傅夫妻一起,在东北财经大学的宿舍区门口迎接毕业生们,接过他们递来的箱子,你会发现,含金量挺高。前晚,一位会计学院大四毕业生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,打开来,满满一箱书。“这些都是考研书,全新的,我一个字也没写。”这位女生告诉徐师傅,本来她有考研打算,但最后放弃,回家乡找到了一份银行工作,这些考研书也就闲置了。
“同学,你这些书更新很快,明年可能就有新版本了,就几本能卖上价,其余的3元一本。”女孩很爽快地答应,把所有书都留下,拿着十几元钱离开。
书籍、衣物、饭盒、被褥、脸盆、暖壶、剩下半瓶的洗发水、热水袋、饮料瓶、只剩一只的球鞋……一位大四男生将一箱子东西哗啦啦倒出来,徐师傅夫妻赶紧分拣整理。对于这位要出国的大四男生来说,很多东西都成了负担,送不掉的干脆就卖废品。这位男生笑着说:“您给高点儿,卖废品的钱我们得捐出来吃散伙饭。”
一小时的工夫,我们眼前已堆满了各种书籍和生活用品,无处下脚,夫妻俩手脚麻利地收拾着,装入大大小小的编织袋,亲戚们帮忙装上货车。22时,已装满了一货车。“每天至少能收一吨吧。”憨厚的徐师傅搓搓手说。这些东西,他们还要进行二次整理,大部分物品将送往更大的废品收购站。
这勤劳的夫妻俩住在500元的出租房内,不舍得下馆子、添置新衣,10年间,用攒下的钱在老家买了房子,添了一辆货车,更方便收购和运送废品。
80后儿子开起校园旧书店
学生们熟悉这对夫妻的收购流程,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书籍,他们夫妻俩不会以废纸价格收购,而是当旧书收。他们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身后有儿子的旧书店作为支持。
“就在那儿,阳阳书店,我儿子在里面!”提到儿子的书店,徐师傅的妻子一脸自豪。距离他们的废品收购点不远处,是一家门脸不大的书店,他们的儿子徐春阳是书店老板。
刚收废品的前几年,徐师傅常会望着那些崭新的书发愁,“当废纸卖真是可惜了。”有时候,他们夫妻会以高一点的价格收购这样的书,“为了留住这些好书啊,就怕他们把书都扔了。”两年前,他们的儿子来到大连,在宿舍楼生活区内开了这家“阳阳旧书店”,1988年出生的他读完高中就外出打工,能开这家旧书店,他很有成就感,一是将父母的收废品生意延伸出了新的意义,二是闲暇时间,看看这些书,也学了不少东西。
这家书店里,计算机、会计、国际贸易、考研等书籍被分门别类摆放,大多是八九成新,看起来与一家高校书店并无二致。在儿子经营旧书店的这两年,徐师傅夫妇收书时更有眼光了。他们比大学生们还熟悉教材的版本,因为版本决定着旧书的价格。一本旧书的上架流程是这样的:徐师傅夫妇先以经验判断这本书的再循环价值,以3元~7元不等的价格收购,回家后将旧书收拾干净,送到儿子的书店,低年级学生将以书价的2折左右买到这本书。书店赚了差价,而学生也享受到了实惠。每年大学生毕业,他都要收购四五吨旧教材,整理它们就是一个大工程。
10年见证大学生消费生活变化
前晚,记者想打开一位大学男生留下的编织袋,被徐师傅爱人阻止了。“别打开,这里都是衣服,里面夹着没洗的袜子、内衣,你受不了那个味儿。”徐师傅的爱人邓大姐一口河南话,总是笑眯眯的,这些大学生们在她眼里,像长不大的孩子。“过去那些大学生卖衣服的比较少,大多是运回家里,或者摆摊卖了。这两年的大学生,都把衣服成捆、成斤卖给我们。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比以前高,衣服越来越多。”
从2008年到今年,收购的废品中,包装纸盒越来越多,他们打听了才知道,这是大学生们上网购物留下的包装。有好几次白天去宿舍区时,徐师傅都被快递公司摊开一地的包裹吸引,上百只大大小小的包装盒,这都是学生网购的衣服、零食、电子产品等。和学生们聊天时,他们也感受到,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网购作为主要的消费方式。
徐师傅说,从大学生们抛弃的生活用品中也能看出,学生们的生活费是越来越高了,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,浪费现象也比以前严重。但也有的大学生特别会利用网络,有些精明的学生毕业前就在网上开店卖二手物品,不再卖给他们。
废品收购一天至少能收一吨
10年前,河南周口的徐来、邓爽夫妇俩来到大连打工,在理工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,到了毕业生离校的时刻,在校园周边居住的他们发现了商机,很多毕业生将不能带走的书籍和生活用品当废品变卖,实在来不及就匆匆丢弃,其中不少物品还很新。将一张写有“回收废品”的硬纸壳立在宿舍门口,他们的生意很快开张。为了方便学生,收购点就设在理工、东财的宿舍区门口。每年毕业前的一个月,都是徐师傅夫妻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。今年,他们把弟弟、外甥女都从河南老家紧急调来,理工东财两头跑。
连续三个傍晚,记者和徐师傅夫妻一起,在东北财经大学的宿舍区门口迎接毕业生们,接过他们递来的箱子,你会发现,含金量挺高。前晚,一位会计学院大四毕业生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,打开来,满满一箱书。“这些都是考研书,全新的,我一个字也没写。”这位女生告诉徐师傅,本来她有考研打算,但最后放弃,回家乡找到了一份银行工作,这些考研书也就闲置了。
“同学,你这些书更新很快,明年可能就有新版本了,就几本能卖上价,其余的3元一本。”女孩很爽快地答应,把所有书都留下,拿着十几元钱离开。
书籍、衣物、饭盒、被褥、脸盆、暖壶、剩下半瓶的洗发水、热水袋、饮料瓶、只剩一只的球鞋……一位大四男生将一箱子东西哗啦啦倒出来,徐师傅夫妻赶紧分拣整理。对于这位要出国的大四男生来说,很多东西都成了负担,送不掉的干脆就卖废品。这位男生笑着说:“您给高点儿,卖废品的钱我们得捐出来吃散伙饭。”
一小时的工夫,我们眼前已堆满了各种书籍和生活用品,无处下脚,夫妻俩手脚麻利地收拾着,装入大大小小的编织袋,亲戚们帮忙装上货车。22时,已装满了一货车。“每天至少能收一吨吧。”憨厚的徐师傅搓搓手说。这些东西,他们还要进行二次整理,大部分物品将送往更大的废品收购站。
这勤劳的夫妻俩住在500元的出租房内,不舍得下馆子、添置新衣,10年间,用攒下的钱在老家买了房子,添了一辆货车,更方便收购和运送废品。
80后儿子开起校园旧书店
学生们熟悉这对夫妻的收购流程,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书籍,他们夫妻俩不会以废纸价格收购,而是当旧书收。他们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身后有儿子的旧书店作为支持。
“就在那儿,阳阳书店,我儿子在里面!”提到儿子的书店,徐师傅的妻子一脸自豪。距离他们的废品收购点不远处,是一家门脸不大的书店,他们的儿子徐春阳是书店老板。
刚收废品的前几年,徐师傅常会望着那些崭新的书发愁,“当废纸卖真是可惜了。”有时候,他们夫妻会以高一点的价格收购这样的书,“为了留住这些好书啊,就怕他们把书都扔了。”两年前,他们的儿子来到大连,在宿舍楼生活区内开了这家“阳阳旧书店”,1988年出生的他读完高中就外出打工,能开这家旧书店,他很有成就感,一是将父母的收废品生意延伸出了新的意义,二是闲暇时间,看看这些书,也学了不少东西。
这家书店里,计算机、会计、国际贸易、考研等书籍被分门别类摆放,大多是八九成新,看起来与一家高校书店并无二致。在儿子经营旧书店的这两年,徐师傅夫妇收书时更有眼光了。他们比大学生们还熟悉教材的版本,因为版本决定着旧书的价格。一本旧书的上架流程是这样的:徐师傅夫妇先以经验判断这本书的再循环价值,以3元~7元不等的价格收购,回家后将旧书收拾干净,送到儿子的书店,低年级学生将以书价的2折左右买到这本书。书店赚了差价,而学生也享受到了实惠。每年大学生毕业,他都要收购四五吨旧教材,整理它们就是一个大工程。
10年见证大学生消费生活变化
前晚,记者想打开一位大学男生留下的编织袋,被徐师傅爱人阻止了。“别打开,这里都是衣服,里面夹着没洗的袜子、内衣,你受不了那个味儿。”徐师傅的爱人邓大姐一口河南话,总是笑眯眯的,这些大学生们在她眼里,像长不大的孩子。“过去那些大学生卖衣服的比较少,大多是运回家里,或者摆摊卖了。这两年的大学生,都把衣服成捆、成斤卖给我们。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比以前高,衣服越来越多。”
从2008年到今年,收购的废品中,包装纸盒越来越多,他们打听了才知道,这是大学生们上网购物留下的包装。有好几次白天去宿舍区时,徐师傅都被快递公司摊开一地的包裹吸引,上百只大大小小的包装盒,这都是学生网购的衣服、零食、电子产品等。和学生们聊天时,他们也感受到,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网购作为主要的消费方式。
徐师傅说,从大学生们抛弃的生活用品中也能看出,学生们的生活费是越来越高了,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,浪费现象也比以前严重。但也有的大学生特别会利用网络,有些精明的学生毕业前就在网上开店卖二手物品,不再卖给他们。